三日后,大军还朝,帝于宫门亲迎太孙。</p>
孙秉德领百官也前来相迎,谢如琢低头静默片刻,再抬头时已眼眶湿润泛红,蹲下身将谢明庭拥到怀里,不说话,默然哽咽。</p>
被紧紧箍在怀里的谢明庭懵懂地眨着一双杏眼,小皇叔的眼泪在白玉般的面庞上滑过,他原本并没有伤心之感,可看着那滴晶莹剔透的泪珠,渐渐地心里也难受了起来。</p>
沈辞果然没说错,皇叔真是个美人,谁看见美人落泪会好受呢?</p>
那点伤心一旦从心底深处翻上来,谢明庭再惶然抬头看着陌生的宫殿,想起从小长大的家被别人占走了,这一路还历尽辛苦,晕晕乎乎的谢明庭便跟着谢如琢开始抽噎。</p>
见叔侄二人抱在一起泣不成声,身后的不少文武官员念及故都,不觉也潸然泪下。</p>
谢如琢亲自牵着谢明庭的手入宫,用沙哑的嗓子同百官说他对侄子的担忧,说叔侄两人相见后如何悲从中来,几度再次落泪哽咽,朝臣们几番规劝才平复了心绪。</p>
之前众臣已领略到了皇帝的匪夷所思,内阁原先怀有几分这事不会这么简单的忧虑,然而今日太孙刚到乐州,谢如琢就在大殿上颁旨改封其为皇太子。</p>
皇帝又是泪如雨下,又是应诺改封,他们这回当真无话可说了,纵使百思不得其解也接受了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。</p>
谢如琢体恤谢明庭辛苦,允他先回宫休息,几位阁臣眼神的暗中交流尽收眼底,谢如琢暗笑,道:“朕说过会好好教导太子,但如今许多东西朕也在慢慢学,要教导太子恐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本来该由元翁来做太子老师,然,内阁事务繁多,元翁也难以脱身。朕思来想去,觉得翰林院侍讲杜若倒是不错,禧宁十六年探花,文才出众,亦是元翁的得意之徒,朕记得昔年他也曾为几位皇子讲学过一段时日,应是除了元翁外最合适的人选。”</p>
适才内阁确实想提教导太子之事,既是要试探皇帝是真打算培养太子还是虚张声势摆摆样子,也是要第一时间在储君身边安插下自己人。</p>
谢如琢再一次令他们出其不意。</p>
杜若是孙秉德最满意的学生,从他中探花到现在已过了七年,同榜进士大多已出翰林院另授官,只有杜若还待在翰林院默默无闻。孙秉德并不是不用他,相反,这是太想用他。</p>
那几年是朝局最为混乱不堪的时期,皇帝诸事不管,内阁六部大多尸位素餐,孙秉德这些想有所作为的在那时是清流,日子过得却是如履薄冰,夹缝求生。孙秉德始终未启用杜若实则是在保护这个得意门生,远离无谓之争,静待时机。</p>
历来内阁中做过太子老师的不在少数,孙秉德和韩臻都曾为已故太子之师,储君之师便是未来帝师,前途自是不可限量。但谢如琢此时让杜若来做太子老师对孙秉德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。</p>
杜若沉寂七年,该到了出山之时,孙秉德这几日已有意让他去六部任职,以杜若的实力,不消多时定会成为后生中的领头者,往后二十年,纵使孙秉德老了,朝局也都还在他掌控之中。</p>
可谢如琢打乱了孙秉德的筹划,且此举毒就毒在孙秉德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。</p>
皇帝全心为太子考虑,千挑万选出首辅得意门生来教导太子,最后若是首辅反对此事,众人该怎么看?</p>
何况内阁本来等着谢如琢敷衍此事,他们站出来为太子撑腰博个忠义之名,眼下谢如琢做起了明君,内阁若是唱反调岂不成了奸佞?</p>
孙秉德锐利的眼神直直望着谢如琢,如一根针,要刺穿那对眼瞳,在谢如琢再次开口前沉声道:“芳洲得陛下青眼,臣亦欣慰。只是如今太子殿下尚年幼,不知芳洲教导几年合适?”</p>
太子才八岁,要出师接手朝政,怎么也得到十五岁上下,若是谢如琢不放人,一直要杜若做有名无实的翰林官,这一耗就是七八年光景,孙秉德等不起。</p>
谢如琢安抚道:“元翁多虑了,朕怎会让元翁的弟子一直在翰林院担虚名?杜若由侍讲擢为学士,先专为太子讲读,日后六部或都察院有适宜的职位,朕会考虑由杜若兼任,元翁看这样可好?”</p>
内阁几人又是眼神数次交汇,孙秉德脸色阴沉,但终究没再说什么。</p>
“既如此,臣替芳洲谢陛下大恩。”孙秉德行了一礼,面色已恢复如常。</p>
皇帝没把事做绝就还能等日后转圜,谁输谁赢还不一定。</p>
大虞一朝国都失陷,君臣被迫龟缩在北方边塞,注定成为史书上屈辱的一笔。此番第一次南下不仅救回了皇太孙,还收回了千桓山下数个州县,此等大捷自然令众人振奋。</p>
大捷如何而来更是成了众人的谈资,“沈辞”这个名字已在暗地里被无数人记住,跟着北上的官员想起先前路上那事,更是议论不断。</p>
谢如琢借着大捷之音与册立太子的喜事,设宫宴与众臣同乐,又一并给裴云景、宋青阁还有那两位都指挥佥事封赏。</p>
唯独略过了沈辞。</p>
当日沈辞自己同他们说有功不要,回来后当真安安静静回都指挥使司任职。</p>
沈辞从一开始就没有邀功的打算,前世他虽然没有参与过这次南下救人,但与许自慎不知交过多少回手,也数不清多少次从千桓山附近经过,要想救人再顺路收几个州县是轻而易举的事,他愿意这样做只是想让谢如琢高兴罢了。</p>
如今班师回朝,要在乐州长住,沈辞准备赶紧买一间房子,结束住客栈的日子。</p>
这日正到了散值的时辰,沈辞刚要走,小吏跑来说都指挥使找他,只得把迈出门的脚又收了回来。</p>
“经历司是文职司,现在又人手不足,事务繁琐,你应该不习惯吧?”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都指挥使微微笑着,“不过你不必担心,陛下定然不会让你在这里久待。”</p>
沈辞总觉得他在硬找话题聊天,从笑容到语气都透着十足的奇怪,客套地回道:“谢大人关心,卑职没有不习惯。”</p>
都指挥使端着茶沉默了好一会,大概是真无话可聊了,从袖中取出一把钥匙,道:“听说你还未在乐州置办屋宅,你一位朋友帮你置好了。北安街澹台巷右侧第三间屋子,拿去吧。”</p>
沈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拿过钥匙,都指挥使了却一桩心事般松了口气,毫不留情地送客了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