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项目。
虽然个别电影能够大卖,一部电影就能赚上几亿美元、十几亿美元,可是平均下来,收益率就很低了,因为大部分的电影都处于亏损状态,收益均摊下来就会很少。
所以好莱坞电影公司会逐渐的多元化、巨头化的发展。
就是通过多渠道来分摊电影业务的风险。
美国的金融体系很强大,其实有着专门针对电影投资的一整套机制,主要就是「借贷+保险」服务。就是一部电影,没钱投资了可以去找金融机构借钱,同时购买保险公司的服务,由保险公司监督和保证投资方的收益。
这对好莱坞就不太友好。
保证了投资方的收益,这是什么意思?
就相当于把好莱坞的钱,转给了投资人,好莱坞这边赚钱就少了。
所以相比于「借钱」拍电影的模式,好莱坞这边更喜欢「融资」拍电影的模式。
从早年的日本和欧洲的热钱,到前些年华尔街搞出来的拼盘投资,都是这种策略。
好莱坞不欠投资人的钱,而是拿出一部分的电影股份卖给他们。
赚钱了以后,大家按照比例来分。
看起来挺好,可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。
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不公正。
做蛋糕的时候,是好莱坞和投资人一起参与。
等到了分蛋糕的时候,那就不一样了,投资人完全没有话语权,好莱坞说怎么分就怎么分。而且以好莱坞的霸道和现在巨头模式下的内部交易,投资人想监督都没法监督。
一旦出现了不受监督的分配权,就必然就是谁分配,谁就会拿到最大的一份蛋糕。
赚钱了,好莱坞分的多,投资人分的少;
亏钱了,好莱坞亏的少,投资人亏的多。
这才是好莱坞最喜欢的电影资本的运作模式。
这就导致外人想来好莱坞混,想来好莱坞赚钱,真是太难了。别说外人了,哪怕是好莱坞的自己人,独立电影公司也要受到好莱坞巨头的压榨。
现在,日本热钱、欧洲热钱和华尔街的热钱都消退了。
谁来补充这块空白?
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火爆,热钱纷纷涌入了电影行业,一些有志向有野心的国内大公司,就按捺不住的要冲杀到好莱坞来了。
这么大一块肥肉送上门来,好莱坞这边都是红着眼睛想吃呢!
周不器却不好意思这么明目张胆的坑人,说道:「外面的热钱来到好莱坞做电影,就没有赚钱的可能。我做生意这么多年,在各行业里都结交了很多朋友。之所以能够受到这么多朋友的尊敬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,就是我做生意的原则是坚持互利共赢。靠着外面的热钱来提高收益,这是短视的投机行为,还是应该从制度层面做建设,在制度设计上去化解电影制作的风险。」
杰森·基拉尔点了点头,「现在主要依靠的还是周转债,靠保险公司来承担部分风险。可保险公司承担的还是太少了,一旦遇到了失利的项目,更多的亏损还是会由制片方来承受。」
「那是传统的好莱坞。」周不器笑了笑,「现在是互联网化了,可能就不一样了。」
杰森·基拉尔露出了一副震惊的模样,「互联网众筹吗?这好像会比使用外来热钱更欺负人。」